目錄
在中國古代占卜術的發展歷程中,「連山歸藏」與《周易》並稱為上古三大易經流派,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。相傳《連山》由伏羲所創,《歸藏》則源自黃帝,兩者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占星術,其神秘性至今仍令人浮想聯翩。
根據《周禮·春官》記載,太卜掌三易之法,分別為《連山》、《歸藏》與《周易》。三易皆以八卦為基礎,並衍生出六十四卦,但其佔法卻有所不同。《連山》與《歸藏》以七、八為佔,而《周易》則以九、六為佔。這種差異導致了變爻邏輯的不同:《連山》與《歸藏》中,該爻不動而其他爻動;《周易》則只有該爻動,其他爻不動。因此,《周易》所得之卦,往往是《連山》與《歸藏》所得之卦的錯卦。
易經流派 | 創始人 | 佔法特點 | 變爻邏輯 |
---|---|---|---|
連山 | 伏羲 | 以七、八為佔 | 該爻不動,其他爻動 |
歸藏 | 黃帝 | 以七、八為佔 | 該爻不動,其他爻動 |
周易 | 文王 | 以九、六為佔 | 該爻動,其他爻不動 |
《連山》與《歸藏》在魏晉之後逐漸失傳,成為中國文化中的千古之謎。然而,有學者認為,這兩部經典並未完全消失,而是融入了儒、道等思想體系中,繼續影響著後世的文化發展。例如,《周易》的《説卦》篇中,便隱含了《連山》的某些思想,顯示出三易之間的深層聯繫。
此外,韓藝先生作為當代《連山易》與《歸藏易》的傳人,提出三易其實是一「易」,包括客觀體系、時空體系與數理體系三大部分。其中,《歸藏》是《連山》的延伸,強調將或顯或隱的數歸總起來,以得到定數。這種數理體系的論述,為理解《連山》與《歸藏》提供了新的視角。
儘管《連山》與《歸藏》的具體內容已難以考證,但其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力卻不容忽視。作為上古占卜術的代表,它們不僅是古人智慧的結晶,更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。
何人最早使用《連山歸藏》進行占卜?
何人最早使用《連山歸藏》進行占卜?這個問題一直是中國古代占卜史中的一個謎團。《連山歸藏》作為中國古代三大易經之一,其起源和使用者至今仍未有定論。根據古籍記載,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分別被認為是夏朝和商朝的占卜經典,但具體由何人最早使用,則缺乏明確的歷史證據。
《連山歸藏》的歷史背景
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是中國古代占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與《周易》並稱為「三易」。相傳《連山》為夏朝所創,而《歸藏》則為商朝所用。然而,這些説法多為後世文獻的推測,並無確鑿的考古或文獻支持。
相關文獻記載
文獻名稱 | 記載內容 |
---|---|
《周禮》 | 提到「三易」之名,但未詳述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的具體內容。 |
《漢書·藝文志》 | 記載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為古代占卜之書,但未提及具體使用者。 |
《隋書·經籍志》 | 提到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已失傳,僅存其名。 |
可能的早期使用者
雖然無法確定何人最早使用《連山歸藏》進行占卜,但根據傳説和推測,以下幾種可能性較大:
- 夏朝巫師:相傳《連山》為夏朝所創,因此夏朝的巫師可能是最早的使用者。
- 商朝卜官:商朝以占卜聞名,《歸藏》被認為是商朝的占卜經典,商朝的卜官可能是其使用者。
- 周朝易學家:周朝時期,《周易》成為主流,但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可能仍被部分易學家使用。
結語
儘管《連山歸藏》的早期使用者仍是一個未解之謎,但其在中國古代占卜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視。通過對古籍的研究和推測,我們可以窺見其歷史的片段,但真正的答案或許永遠埋藏在歷史的長河中。
何時《連山歸藏》成為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?
何時《連山歸藏》成為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?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研究易經的學者。根據歷史記載,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是中國古代兩部重要的占卜典籍,與《周易》並稱為「三易」。然而,關於它們何時被納入易經體系,學術界仍有不同的看法。
歷史背景
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。相傳《連山》是夏朝的占卜書,而《歸藏》則是商朝的占卜書。這兩部典籍在當時被廣泛使用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它們的內容逐漸失傳,僅留下一些片段和記載。
納入易經的過程
關於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何時成為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,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:
觀點 | 時間 | 主要依據 |
---|---|---|
早期納入説 | 周朝初期 | 《周禮》中提及「三易」 |
後期納入説 | 漢朝 | 漢代學者對古代典籍的整理與補充 |
失傳後重新發現 | 宋朝 | 宋代學者對古籍的重新考證與研究 |
早期納入説
支持早期納入説的學者認為,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在周朝初期就已經被納入易經體系。這一觀點的主要依據是《周禮》中提到的「三易」,即《連山》、《歸藏》和《周易》。這表明在周朝時期,這三部典籍已經被視為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後期納入説
另一派學者則認為,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是在漢朝時期才被正式納入易經體系。這一觀點的主要依據是漢代學者對古代典籍的整理與補充。在漢朝,許多失傳的古籍被重新發現並加以整理,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可能也在這一過程中被納入易經。
失傳後重新發現
還有一些學者認為,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在宋朝時期才被重新發現並納入易經體系。這一觀點的主要依據是宋代學者對古籍的重新考證與研究。在宋朝,許多學者致力於研究古代典籍,並對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,從而將它們重新納入易經體系。
無論哪種觀點,都無法否認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在易經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。它們的存在不僅豐富了易經的內容,也為後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。
何事讓《連山歸藏》在歷史中逐漸失傳?
《連山歸藏》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,相傳為上古三大易書之一,與《周易》齊名。然而,這部經典並未像《周易》一樣流傳至今,其內容逐漸失傳。何事讓《連山歸藏》在歷史中逐漸失傳?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。
《連山歸藏》的背景
《連山歸藏》被認為是夏朝和商朝的易學經典,分別對應「連山」和「歸藏」兩套體系。其內容以卦象為主,但與《周易》的卦象有所不同。然而,由於年代久遠,加上歷史變遷,這部經典逐漸被遺忘。
失傳的原因分析
原因 | 詳細説明 |
---|---|
朝代更迭 | 夏、商、周的更替導致文化斷層,許多典籍在戰亂中遺失或被燒毀。 |
秦朝焚書坑儒 |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,為鞏固統治,焚燒大量古籍,使《連山歸藏》等典籍難以保存。 |
後世重視程度不足 | 隨著《周易》的地位上升,《連山歸藏》因其體系複雜,逐漸被學者忽略,傳承中斷。 |
抄寫與保存困難 | 古代技術有限,典籍依賴手抄,易出現錯誤或遺失,加上紙張耐久性差,加速了失傳。 |
歷史文獻中的證據
根據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,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曾被收錄於皇家書庫,但隨著時間推移,這些書籍逐漸消失。唐代以後,關於《連山歸藏》的記載幾乎絕跡,只剩下零星的引用和傳説。
後世研究與復原
儘管《連山歸藏》已失傳,但部分學者嘗試通過其他典籍中對其的引用,對其內容進行推測和復原。然而,這些努力仍難以完全揭示其原貌。